古代战争中,射出去的箭怎么处理?要回收,包括箭杆和尾羽

来源:孟婷女士 时间:2023-08-30 13:44:54


【资料图】

作为四大名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,相信很多朋友都已通读多遍了。由于其名气之大,早已家喻户晓,老少皆知,所以其中很多故事人们都不陌生,诸如草船借箭、三气周公谨、桃园三结义、三英战吕布、单骑救阿斗、温酒斩华雄等等。许多故事还因为作者文笔好、构思巧等原因,上了语文课本。

草船借箭的故事也曾出现在语文课本上,故事中,诸葛亮精准算出了三天后的大雾天气,在明知周瑜有意害他的情况下,利用鲁肃的好心和曹操的疑心,从曹操那里“借”来了十万支箭。

诸葛亮为何要去借箭而不是造箭?因为时间来不及。

实际上,即便来得及,以诸葛亮的智慧,恐怕他也不会去造箭。首先,既然能从敌人那里“借”到,何必再造?这样费工夫不说,还浪费材料;其次,造箭并没有那么容易。别以为箭只有箭镞、箭杆和尾羽三部分,实际上想要造出合格的箭支,是个费功夫的精细活。

箭头可以批量生产,但是箭杆需要一个个校准,只要硬度、直度、弹性和韧度不符合,箭就射不准。另外尾羽也需要大量的羽毛,细软的羽毛还用不了。

所以,战场上,如果敌军退兵的话,城内还会有人专门扫荡战场——把能用的东西都带回去,包括骡马、兵器、铠甲、攻城器械、弓箭等等,总之有用的都捡回去,用不到也不给敌人用。

没错,将士们要回收箭支的。

宋代时,军中武艺以射箭为第一,所谓“三十有六,而弓为其首;武艺一十有八,而弓为第一”。这是为何?因为当时弓箭的威力极大,只要射中敌人,常常是射穿马肚子和士兵的铠甲,所以无论辽人、金人还是蒙古人都很怕大宋的弓箭。

所以,每次战斗时,敌人都会捡这些箭矢用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当时宋军将帅会让弓箭手改成弩手。

谍知虏人乏箭,每来打城,潜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,复射入城。公下令弓箭不许放一枚,恐为虏用。……遂得所改弩手三千余人,增于城上。——《襄阳守城录》

这是因为,弩箭比弓箭短,金人的弓没法用。另外,宋军却经常把金人射进城内的箭改短,做成弩箭。但由于弩箭的耗费太大,一天之间就需要十余万支,宋军没办法,只能捉麻雀,用麻雀的羽毛做弩箭的尾羽。

影视剧中,一场战役结束后,阵亡的将士身上插着箭、地上也三三两两斜插着箭,这主要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。实际上在古代战场中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,即便有,也很短暂,因为马上就有人来清理战场了。

完整的箭固然要捡回去用,即便是尸体上拔不出来的,也要把箭杆截下来,因为箭头好做,箭杆难得。再不然,就是尾羽弄回去也是好的。

总之,一支箭的造价并不便宜,诚如《勇敢的心》中,那位英国国王所言:人命便宜,但是箭很贵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起点文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  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